當要求「不具名」的受訪者越來越多(節錄)
作者:張鈞凱
2025-03-24
全文見:https://www.storm.mg/article/5344136?mode=whole
「學校裡面有幾個敢出來批評政府,比較笨的像我這樣,多數學者說何必惹他呢?」陸委會前副主委、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趙建民,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如是說。他語重心長,台下則無言以對。事後來看,趙建民的發言更像一種預言,幾天以後,賴清德總統推出了「抗中17條」。
躲在歷史暗角的威權心理,隨時準備班師回朝。
「賴17條」橫空出世之後,兩岸關係事端叢生。在新聞採訪現場最為直接的感受是,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接受訪問分析看法完,看得出來其內心掙扎,從而補上一句:「還是不要寫出我的名字好了。」當要求「不具名」的學者一夕增多,網路上那些替政策護航背書的義正詞嚴,看起來格外脫節又諷刺。
由此想起家中已故的長輩,生前不斷叮囑「不要碰政治」。後來才明白,其內心的深層憂慮,來自於年少時期,鄰居一位年輕的老師突然「被消失」。這位長輩的苦口婆心,相信是那一代台灣素樸平民的共感經驗。我們以為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誰知它透過權力與意識形態結構不斷繁衍,換上一件名為「民主」的外衣,躲在歷史的角落,準備隨時班師回朝。
最近幾場聚會的對話,無不印證了當政者希望看到的寒蟬效應正在發酵。幾位長年從事兩岸交流的老師,不約而同地抱持著「最後一趟」的心情,有的前往大陸參加研討會,有的決心尋根返鄉祭祖,「誰知道這次回來之後,還有沒有下次?」一位充滿熱情與理想的學弟說,他想籌辦一場主題吃力不討好的論壇,問題不見得在於主管點不點頭,而是如此氛圍之下,還找得到幾個敢冒「吊路燈」風險的與談人?
霸凌陸配只是個開端,兩岸關係更是地動山搖。
一位重量級的涉台學者,傳來訊息寫道:「這次17條在大陸引起很大反彈,尤其在民間。」他還附了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結論以黑體字標出:「到了全民戰爭總動員的時候了,14億多中國人民要同仇敵愾,採取有效手段,尤其建議對『台獨』頑固分子,實施斬首行動,盡快促成兩岸盡快統一。」
這位學者一向溫文儒雅,個性謹慎,醉心於學術研究的他,絕非「武統鷹派」。他之所以轉傳該篇文章,意思並非贊同作者的觀點,而是要藉此表達其內心的悲觀。他說,「從事對台研究20多年了,現在是最糟糕的時刻。」
如今台灣網路輿論,出現了主張「獵殺」陸配的留言,甚至揚言對陸配家人不利。局勢惡化至此,始作俑者豈是期望五星紅旗插滿寶島的陸配網紅?而是放任YouTuber扮演起「籌安會」打手,認定相關言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的當權者。官方事後還發布新聞稿,呼籲社會不要「標籤化」陸配姐妹,典型的偽善。
總統提名檢察官出任司法院長,但不久前才有檢察官撰文強調「言論自由有界線,界線就是國家存續」。民進黨人及其扈從,在鄭南榕名字面前難道都不會有一絲一毫的羞愧?別忘了,鄭南榕追求的不是99.9%的言論自由,而是100%的言論自由。
陸配劉振亞因為抖音上主張統一的言論,被移民署廢止在台居留證。(亞亞在台灣影片截圖)
可悲的是,政治發動社會集體的獵巫與排外,透過大眾媒體與教育灌輸,目就是要造就一個又一個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所謂「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連打疫苗都能區分敵我,打高端的支持者可是受到時任總統褒揚為「很不錯,你們畢竟是死忠的。」現在則是青鳥、黑熊四處橫行,舉報文化盛行,一言不合就賞一張「中共同路人」的紅牌,讓非我族類者永世不得超生。
因此,言論自由在台灣終究只是政治工具,而非價值信念。唯有妖魔化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的言論有自由,唯有不懷疑美國的言論有自由,唯有美化殖民的言論有自由,唯有附和當局的言論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