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

同類

陳真
2025.07.09.

看相?我會貌相,不會看相。看照片不準,得看到本人,聽他講兩句才行。準確率極高,但仍有盲點。重點是,我不一定會說實話。

1997年,剛去英國時,在一個聚會上,有個留學生,女生,挺驕傲的,口氣很大,好像得有點什麼才華才有資格跟她談話似的。

我除了喜歡看電影,其他沒什麼才華,不過她還是跟我講話,但仍然一副高處不勝寒,彷彿很難被世人所理解。

事實上,她並不難理解,於是我就問她信不信我非常了解妳?雖然我們素昧平生,第一次見面。

她冷笑一聲說道:”好啊,說來聽聽。” 我說,我不想當眾議論妳,我們單獨去角落談。

談完後,她臉色大變說:”你是誰?你是魔鬼嗎?”

意思是說我為什麼會這麼了解她?我笑笑沒回答。因為我知道我的答案會傷人,會傷害到她高傲的自尊。事後,她常主動跟我聯繫,但我已經沒有什麼想法可說,畢竟我和她不但不是同類,而且彷彿永遠不可能有所交集的兩個平行世界。

後來,我把這事寫成一篇文章,是關於類型化。簡單說,在某個意義上,人跟概念其實很像,很少單獨存在,而是結成一個概念網。

這意思是說,幾乎所有概念都必然會和其他相近的概念產生連結,交錯相織,互有關連,成為一個概念家族。你很難想像有個概念像魯賓遜一樣獨立於世。

人也一樣,從某個片段言行中,你大概就能知道對方屬於何種類型,呼吸著什麼樣的空氣。尤其是某些類型非常普遍,幾乎涵蓋絕大多數人,哪有多少人會難以理解?當然還是有,不過呢,異類或怪物畢竟是極少數,一生難以遇上。

我把類型稱呼為一種品味或空氣。具有同樣品味的人,很容易就能察覺對方是否同類。人生許多候就是尋找同類的過程,只不過有時卻很不幸找到敗類,盲點還是存在的。

我常講一事,聽起來很玄,我若憑空說出,大家一定不信。不過還好我有許多當年的證人,可以證明我所言屬實,一字不虛。

我是1997年7月1日來到英國求學。幾天後,我參加了一個留學生聚會。男男女女來自各地,圍成一圈,各言己志。

我在聚會中這麼說道:

“來到英國這幾天,我的生命起了天翻地覆的革命性變化,因為我遇到一個人,叫做維根斯坦。在我來到英國之前,我根本沒聽過維根斯坦。一直到昨天晚上,我才第一次讀到他的書。我覺得我整個人生彷彿完全被顛覆了。”

與會者當然會問我原因。我只能說,我感覺我和他是屬於同一個世界的人,呼吸著同樣的空氣。

我在許多文章中經常提到當時我在維根斯坦著作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中所讀到的一句話。維根斯坦說:”我想寫一本好書,可是這樣的時光早已流逝。”

不知道為什麼,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心裡非常非常感動,甚至可以說,從來不曾有一句話讓我如此感動。

其實我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這句話所深深感動,只是我說不上來,就算說得上來我也不想說,因為我知道我說了也不會有人相信;就算相信,恐怕也無法體會,除非你自己也是這樣一個人,有著同樣的痛苦。

一句話從來都不是一句話,而是一個世界。懂點哲學的人應該知道,這樣一個簡單的意思,事實上就是維根斯坦和數理邏輯與分析哲學的奠基人Frege的重要觀念。當然,他們兩人在這一點上觀念有著根本上的歧異,不過,表面上的通俗意思大概就是這樣。

我在一句話之中,發現一個知己,叫做維根斯坦,發現一個非常孤獨的世界。我常遺憾自己很不幸屬於這樣一個世界。套句梵谷被送往精神病院時寫給他的兄弟的信中一句話,梵谷說:”如果我能有所選擇,我絕不會選擇瘋狂。” 同樣地,如果我能有所選擇,我也絕不會選擇屬於維根斯坦那樣一個世界。

維根斯坦說,他的哲學筆記不是寫給眾人看的,而僅僅只是寫給那些跟他呼吸著同樣空氣的人看。維根斯坦還說,他寫的千萬言,只要能够讓一個同類感到安慰,他的一切努力和辛苦就沒有白費。

很巧,我以前就住在維根斯坦的墳墓附近,距離不過百步之遙。許多個黃昏,我常來到他的墳上,有時就敲敲他的墓碑,在心裡對他說說話。至於說了些什麼,只有我自己知道。維根斯坦如果地下有知,他將不再孤獨,至少他有了一個同類。

兩岸議和團 © 2022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