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也是,我並不看好 "731" 這電影,畢竟好導演實在太少。
我對 "南京照相館" 及 "長津湖" 等等等也全都沒有信心。
小可愛今年10歲,她一直非常想嘗試編劇及導演,有時甚至為此而失眠,徹夜想著怎麼編出更好的劇情。
我告訴她我的一些想法,我說:
一,劇情不是用腦子想出來的,而是在生活中感受而來。
二,故事自然產生,會比刻意絞盡腦汁好。
三,能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四,絕不要故意想感動人,反而才能動人。
五,把妳平常生活中感受到或看到、想到的感覺或畫面記下來,也許有一天妳就會用到。
我的書包裡抽屜裡塞滿一大堆廢紙、餐巾紙甚至衛生紙,它們不是垃圾,而只是我隨手寫下的一些想法。
六,勤於寫作,但要拙於發表。因為妳會越來越成熟,不用急著馬上要完成什麼作品,人生很長,足夠你慢慢來。妳看,把拔皓首窮經,幾十年寒窗,每天讀讀讀,寫寫寫,想想想,寫了幾千萬字,至今卻連一本書也還沒寫出來。並不是沒有機會出版,而是我全都拒絕了。
七,科學是 "做什麼",藝術或人文卻是 "怎麼做"。怎麼做,怎麼寫,怎麼畫,才是重點,而不是做什麼、寫什麼、畫什麼。
妳就算是畫一團垃圾,也能畫出傑作不是嗎?畫得好不好,寫得好不好,跟妳畫什麼、寫什麼無關。
八,惟有美才能打動人心。人文不用說了,即使是數學、邏輯或哲學等等純粹理性也一樣,美才是純粹事物的根本。
在這裡我想說的就是這一點,拍再多愛國片、歷史片也沒用,花再多成本也沒用,賣座再好也沒用,除非你拍得好,才能打動人心。拍宣傳片想影響人是沒有用的。賣座破了宇宙紀錄也沒有任何意義。
反之,例如像蘇古諾夫拍日本天皇,片名叫 "The sun",應該沒有幾個人看過,但我相信它會長存,千百年後人類還是會記得這樣一部片。
Emir Kustuirca的 "地下社會" 拍南斯拉夫內戰,瘋狂搞笑,沒有一句政治宣傳,沒有任何道德教誨,沒有一句政治控訴,但它也必然長存,感動世世代代。
波蘭斯基講納粹大屠殺的 "鋼琴師",陳凱歌講文革的 "霸王別姬",侯孝賢以二二八事件為時代背景的 "悲情城市",Emir Kusturica批評南斯拉夫狄托政權的 "爸爸出差時" ,柯波拉講越戰的 "現代啟示錄",高達做為主要導演之一的 "遠離越南",史丹利庫柏力克的越戰片 "金甲部隊",米洛斯佛曼的 "毛髮" 等等等等,也都是如此。它們之所以長存,不是因為它涉及什麼歷史題材,而是因為:美。
大島渚拍二戰的 "俘虜",侯孝賢的 "童年往事",路易馬盧拍納粹迫害猶太人的 "童年再見",以及阿莫多瓦以佛朗哥政權垮台前夕為背景根本連一個字也沒提到政治的 "Live Flesh" 等等等,我更是看了至少超過一百遍,非常感動。
陳真
發佈日期: 2025.09.19
發佈時間:
下午 4:21

